欢迎来到四川星浩宇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
四川星浩宇复合材料有限公司

 SICHUAN XINGHAOYU COMPOSITE MATERIALS CO., LTD

服务热线:

13990515959

新闻动态


————

中国玻纤双雄年报解析:周期底部的韧性生长与创新突围
来源:中国玻璃纤维 | 作者:转载 | 发布时间: 35天前 | 4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2024年中国玻璃纤维行业充满挑战与转折,全球经济下行等压力叠加,行业龙头企业业绩分化。中国巨石与中材科技年报揭示行业周期波动及制造业转型升级逻辑。行业处于周期底部,二者业绩呈现“营收韧性强、利润承压明显”特征,中国巨石产能释放与复价策略使四季度净利润反弹,中材科技产品结构优化改善玻纤业务毛利率,成本控制与高端突破是生存法则。战略上,中国巨石“产能扩张+零碳转型”,中材科技“技术深耕+垂直整合”,体现规模经济与技术创新趋势,行业向“以质定价”转变。需求端,新能源革命、数字基建、传统领域迭代重塑竞争格局,有技术储备企业将受益。2025年行业面临价格修复与成本压力、全球化与逆全球化、技术迭代与产能过剩等考验,将进入“强者恒强”阶段,中国巨石有望巩固龙头地位,中材科技或弯道超车。二者年报展现玻纤行业进化逻辑,行业正从“周期品”向“成长股”蜕变,中国企业全球话语权提升值得期待。

2024年对于中国玻璃纤维行业而言,是充满挑战与转折的一年。全球经济下行、供需失衡、成本攀升等压力叠加,行业龙头企业的业绩呈现明显分化。中国巨石与中材科技作为全球玻纤行业巨头,其年报数据不仅揭示了行业周期波动的现实,更映射出中国制造业在复杂环境中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。

01

行业周期底部:分化中的生存法则

图片

从财务数据看,两大巨头的业绩呈现出“营收韧性强、利润承压明显”的共同特征。中国巨石全年营收同比增长6.59%至158.56亿元,但归母净利润下降19.70%;中材科技营收下降7.37%至239.84亿元,净利润降幅更达59.89%。这印证了行业整体处于周期底部的基本判断:需求结构性回暖但成本压力未减,价格修复滞后于规模扩张。

图片

不过细节中可见分化:中国巨石通过产能释放与精准复价策略,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同比146%的强劲反弹,扣非净利润环比增长143.99%,展现出对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控;中材科技则通过产品结构优化,使玻纤业务毛利率环比改善,低介电电子布等高端产品成为破局关键。这揭示出行业头部企业的生存法则——成本控制是底线,高端突破是出路。

02

战略路径分野:规模效应与技术突围

图片

两家企业的战略选择呈现差异化特征:  

中国巨石以“产能扩张+零碳转型”构建新护城河。淮安零碳智能制造基地的投产及全球首个零碳基地的开工,凸显其“绿色智造+全球化布局”的双重战略。2024年其海外收入占比维持在30%以上,分散了单一市场风险,而零碳产能的落地进一步强化了成本优势与ESG竞争力。  

中材科技选择“技术深耕+垂直整合”。低介电电子布领域的技术突破(第二代产品已量产)、与中复连众的叶片业务整合,展现了从材料到应用的产业链协同能力。尽管海外布局不足导致受关税冲击较大,但在5G通信、AI服务器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储备为其打开了差异化空间。  

这种战略分野体现了行业发展的两大趋势:一方面,玻纤作为基础材料的属性要求企业持续追求规模经济;另一方面,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倒逼技术创新。值得关注的是,两者在高端化路径上殊途同归——中国巨石电子布销量达8.75亿米,中材科技低介电布产能扩建至2600万米,显示行业正从“以量取胜”转向“以质定价”。  

03

需求端变革:新兴市场驱动行业重构

图片

年报中频繁出现的“AI”“风电”“新能源汽车”等关键词,勾勒出行业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:  

1. 新能源革命创造增量空间:2024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约80GW,2025年预计将突破130-150GW,对应玻纤需求持续攀升;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推动热塑复材需求,单车玻纤用量提升至20-30kg。

2. 数字基建催生高端需求:低介电电子布作为5G基站、AI服务器的核心材料,目前全球产能缺口达30%,价格涨幅已超20%。中材科技在此领域的突破,标志着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。  

3. 传统领域加速迭代:建筑领域绿色建材渗透率提升,汽车电子电气部件玻纤用量年均增长8%,显示材料替代进程加速。  

这些变化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:拥有技术储备的企业将享受溢价红利,而单纯依赖传统建筑领域的企业将面临更大风险。中国巨石加速电子布产能释放,中材科技在低介电布领域的技术突破,均是应对这一变革的主动布局。

04

未来展望:黎明前的再平衡

图片

尽管行业已现回暖迹象,但2025年仍面临多重考验:  

价格修复与成本压力的赛跑:天然气、叶腊石等原材料价格仍在高位,人工成本刚性上升,需要企业通过智能制造(如巨石淮安基地人均产能提升40%)消化成本压力。

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:中国巨石埃及、美国基地的产能释放有助于规避贸易壁垒,而中材科技因海外产能缺失,需加速全球化布局以应对“双反”风险。  

技术迭代与产能过剩的平衡:行业总产能已超900万吨,但高端产品仍供不应求。如何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,将成为政策调控重点。  

可以预见,行业将加速进入“强者恒强”阶段。中国巨石凭借“零碳智造+全球化+高端化”的三角战略,有望进一步巩固全球龙头地位;中材科技则可能通过技术突破实现弯道超车,特别是在低介电布领域形成技术壁垒后,其产品毛利率有望突破40%,再造增长极。

05

结语:周期博弈中的中国制造韧性

图片

中国巨石与中材科技的年报,共同书写了玻纤行业在周期波动中的进化逻辑: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,真正的赢家是那些将周期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的企业。中国巨石通过零碳智造与全球化布局夯实成本护城河,中材科技以技术深耕打开高端市场,两者殊途同归的实践,展现了中国制造业应对复杂环境的战略智慧。  

随着新能源革命与数字经济的双重驱动,玻纤行业正从“周期品”向“成长股”蜕变。2025年风电装机迈入130-150GW时代、AI算力需求爆发、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,这些趋势将共同推动行业需求结构升级。在这一过程中,中国企业的全球话语权提升,或许才是这场周期博弈中最值得期待的结局。